
中新网三明12月9日电 (黄艳)8日,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世界中餐业协会、台湾厨艺美食协会主办的小吃产业发展论坛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餐饮企业家、各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小吃产业发展方向。
图为小吃产业发展论坛现场。黄艳 摄
“小吃产业发展视角要以消费者为经,以商户生存为纬。”陕西省餐饮业商会名誉会长王庆喜认为,品牌塑造是小吃产业的高端追求。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胡惠君就新零售和数字化如何赋能传统餐饮门店实现升级转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数字经济时代,未来所有企业都将是数字化企业,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走出一条新路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她说,未来30年连锁化会成为黄金期,网络平台企业能够为小吃产业赋能,沙县小吃可抢抓机遇,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上海霖客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代表崔哲看来,现代餐饮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本质是把供应和需求匹配起来。食材供应链企业可通过信息化方式实现整合计划,构建寻源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全过程的生态网络。
沙县先后被评为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沙县小吃是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之一,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沙县小吃的身影。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原主任黄星表示,沙县小吃城为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完)
中新网兰州12月9日电(记者 高莹)“来中国之前,没有想到这里的铁路建设得这么好,辽阔的大地上想去哪里都四通八达,随时都能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兰州交通大学印度尼西亚留学生陈君其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等我学成回国后,也要参与到国家的铁路建设中,让所学知识变为‘桥梁’。”

2023年10月,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的留学生陈君其正在图书馆里自习。高莹 摄
今年23岁的留学生陈君其,来自印度尼西亚,如今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从印尼来到中国的陈君其虽然只有不足三年的时间,但如今却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回想起刚来到甘肃兰州的时候,他笑着说,听本地人说略带方言的中文,感觉很难懂,自己只会用微笑点头来回应。
“那时候对这里一无所知,学习语言和专业课程都很吃力,幸好有我的老师们和中国朋友们帮助我,他们带我一起出去玩,说不明白的时候就连比划带猜,语言氛围感强了,慢慢地也就融入进去了。”陈君其介绍说。

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最让陈君其“头疼”的是高等数学。“虽然感觉高数好难,但是我们的老师很细心,他们在课间的时候都会留在教室里,等我们去请教一些不懂的问题。有时候一个问题会问好多遍,老师们也会讲解的很细致,一遍一遍直到确定我们听懂了。”陈君其如是说。
2023年10月,图为印尼留学生陈君其在图书馆查阅资料。高莹 摄
三年时间里,陈君其和同伴们一起结伴走过了中国很多城市,在领略不同风土人情之余,也真切感受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强大。

“在我们国家,比如在苏门答腊岛或者其他岛屿,火车、高铁都是很少见,出门一般是坐巴士或者坐船。”陈君其告诉记者,第一次感受中国高铁的“无缝衔接”时简直太酷了,既快速又便捷。所以更想把自己在中国学到的学业,带回自己的祖国,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成为两国发展交流的“桥梁”,也让家乡能感受到高铁带来的便捷生活。
不同的异域文化特色,让陈君其对中国的热爱一天天加深。“中文太博大精深了,虽然我现在说中文比较流利,但是要看再深层次一些的东西就很困难,要求助于我的中国朋友。”陈君其介绍说,课业之余自己也会练习一点毛笔字,“牛肉面、中国、水车……这些都是我最近常写的字,起码手没有刚开始那么抖了。”
2023年10月,印尼留学生陈君其在校园中漫步,拍摄秋景。高莹 摄

陈君其依然记得来到中国看到的第一场雪,雪花飘飘然从天空落下,一夜之后,校园银装素裹。“我兴奋得连鞋都没换就冲下楼去踩雪,听脚下踩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很奇妙的感觉。然后拿手机跟家人视频,也让他们看看中国的雪景,这么美。”陈君其如是说。
“我知道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国和印尼在建设方面的合作项目也很多。我现在会说中文也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面的基础,回到祖国后有很多就业机会。”陈君其说,中国很有魅力,希望能让更多印尼人能够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完)